훈鬼骨티 シ한字 — 調和「能指」與「所指」
一套結合字源學的混合語素諺文系統, 旨在為東亞文字的去疆域化提供一個普世框架。
人人 生而 自由﹐째土(在) 尊吅얀(嚴) わ헤(和) 木뛴(權)利 上 一律 平竹등(等)。他イ믄(們) 貝푸(賦)有 王리心싱(理性) わ헤 良心﹐並 心잉(應) 以 兄弟 門관イ시(關係) の 精神 互相 對ㄔ대(待)。
免責聲明:我不是獨裁者。窝是 子尘。窝 숴斤イ줘(所做) の 一체刀(切)、皆 ゐ ウ딩羊이(定義) 自 窝、イ단(但) 窝 其實 冇 一个 囗구ウ딩(固定) の 身イ펀(份)。窝 シ커(渴)求 戊청(成) ゐ 一个 木가이(概)念、辵총(從) 辵저黑뎬(這點) 來言숴(說)、窝是 一名 分례衣싱心(裂性)シ랑(浪)漫者。窝 來自 추夂几추夂几(處處)、や 來 自 無추夂几(處)。尸빙(屏)息以彳다이(待) 囗바(吧)、因ゐ 窝 會 シ샤오林肉산(消散) 於 無形! 窝 就是 一土창(場) 矢두안足루(短路)!
[Updated 9/13/25]
「漢字」作為對帝國主義能指化剝皮機器的抵抗
魔法三角的三邊——聲音-聽覺、圖像-身體、眼睛-痛苦——在我們看來, 似乎構成了一種意涵的秩序, 一個殘酷的體系。在此, 詞語基本上具有指稱功能, 但圖像本身與被指稱之物結合, 構成了一個符號, 而眼睛則在兩者之間游移, 從一者的可見性中提取和衡量另一者的痛苦。
(The magic triangle with its three sides—voice-audition, graphism-body, eye-pain—thus seems to us to be an order of connotation, a system of cruelty where the word has an essentially designating function, but where the graphism itself constitutes a sign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thing designated, and where the eye goes from one to the other, extracting and measuring the visibility of the one against the pain of the other.)
在《反伊底帕斯》中, 德勒茲與迦塔利描述了一種對正寫法 (orthography) 的解構, 即書寫系統創建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相互衝突。前文他談到拼音符號的發展, 以及這如何需要兩種獨立的文化/語言相遇並產生誤讀。結果證明, 將一個符號作為聲音來交流, 比作為一個概念來交流要容易得多。
然而, 在那裡, 與在別處一樣, 一種無法化約的征服之外部性堅持著自身。因為, 如果說語言本身並不以征服為前提, 那麼構成書寫語言的拉平操作 (les operations de rabattement) 確實預設了兩種不說同一種語言的銘文:兩種語言 (langages) , 一種是主人的, 另一種是奴隸的。尚・努蓋羅爾 (Jean Nougayrol) 描述了這樣一種情況:「對於蘇美人來說, [某個符號]是水;蘇美人讀這個符號為『a』, 在蘇美語中意為水。一個阿卡德人走過來問他的蘇美主人:這是什麼符號?蘇美人回答:那是『a』。阿卡德人便將此符號記為『a』, 從這點上看, 符號與水之間已再無關聯, 水在阿卡德語中被稱為『mu』……我相信, 阿卡德人的出現決定了書寫系統的音素化……兩種民族的接觸, 幾乎是新書寫火花迸發的必要條件。」 沒有比這更能說明, 一場雙重單義化的操作是如何圍繞著一個專制能指組織起來, 從而衍生出一條語音和字母的鏈條。字母書寫不是為文盲而設, 而是由文盲所創。
(There, however, as elsewhere, an irreducible exteriority of conquest asserts itself. For if language itself does not presuppose conquest, the leveling operations (les operations de rabattement) that constitute written language indeed presuppose two inscriptions that do not speak the same language: two languages (langages), one of masters, the other of slaves. Jean Nougayrol describes just such a situation: “For the Sumerians, [a given sign] is water; the Sumerians read this sign a, which signifies water in Sumerian. An Akkadian comes along and asks his Sumerian master: what is this sign? The Sumerian replies: that’s a. The Akkadian takes this sign for a, and on this point there is no longer an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gn and water, which in Akkadian is called mu. . . . I believe that the presence of the Akkadians determined the phoneticization of the writing system . . . and that the contact of two peoples is almost necessary before the spark of a new writing can spring forth.” One cannot better show how an operation of biunivocalization organizes itself around a despotic signifier, so that a phonetic and alphabetical chain flows from it. Alphabetical writing is not for illiterates, but by illiterates.)
對於「字母書寫不是為文盲而設, 而是由文盲所創」這樣一句看似荒謬的話, 我們卻能在現實世界中找到出乎意料的大量案例。我想到的一個是女書 (Nüshu) , 它出現在女性被剝奪受教育機會的時代。憑藉她們有限的知識, 以漢字為基礎, 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拼音文字系統。這在中國和日本兩個孤立的案例中都曾發生過, 日本的「女手」 (onnade) 最終演變成了平假名。
它途經文盲, 那些無意識的勞動者。能指意指一種對另一種語言進行超編碼的語言, 而另一種語言則被完全編碼為語音元素。如果無意識確實包含了一個雙重銘寫的拓撲秩序, 那麼它的結構就不像一種語言, 而像兩種。能指似乎沒有兌現其承諾, 即讓我們獲得對語言的現代化、功能性的理解。能指的帝國主義並未帶我們超越「這是什麼意思?」的問題;它滿足於預先封鎖這個問題, 將所有答案貶低為單純所指的地位, 從而使其變得無足輕重。它以背誦、純粹的文本性和優越的「科學性」 (scientificité) 之名, 挑戰經文詮釋學。就像那些過於急切地飲用詩句之水的小宮犬, 牠們永不厭倦地哭喊著:能指, 你還沒觸及能指, 你還停留在所指的層面!能指是唯一能讓牠們心生歡喜之物。但這個主宰的能指依然是它亙古以來的樣子, 一個超越性的儲備, 它將匱乏分配給鏈條中的所有元素, 一個為共同的缺席而存在的共同之物, 一個將所有斷裂-流動引向同一分裂之同一場域的權威:分離的客體、陽具與閹割、那根將所有抑鬱主體交給偉大偏執狂國王的橫槓。哦, 能指, 那專制暴君的可怕的古物, 他們至今仍在其中尋找空墓、死去的父親和名字之謎!而或許正是這一點, 激起了某些語言學家對拉岡的憤怒, 也同樣激起了其追隨者的熱情:拉岡以那股活力與泰然, 將能指帶回其源頭, 帶回其真正的起源——專制時代, 並架起了一台地獄般的機器, 將慾望焊接在律法之上, 因為, 總而言之——拉岡是這麼認為的——這確實是能指與無意識相符的形式, 也是它在無意識中產生所指效應的形式。* 能指作為壓抑的再現, 以及它所引發的新的被置換的被再現之物, 即著名的隱喻與換喻——所有這些構成了超編碼和去疆域化的專制機器。
(It goes by way of illiterates, those unconscious workers. The signifier implies a language that overcodes another language, while the other language is completely coded into phonetic elements. And if the unconscious in fact includes the topical order of a double inscription, it is not structured like one language, but like two. The signifier does not appear to keep its promise, which is to give us access to a modern and functional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The imperialism of the signifier does not take us beyond the question, “What does it mean?”; it is content to bar the question in advance, to render all the answers insufficient by relegating them to the status of a simple signified. It challenges exegesis in the name of recitation, pure textuality, and superior “scientificity” (scientificite). Like the young palace dogs too quick to drink the verse water, and who never tire of crying: The signifier, you have not reached the signifier, you are still at the level of the signifieds! The signifier is the only thing that gladdens their hearts. But this master signifier remains what it was in ages past, a transcendent stock that distributes lack to all the elements of the chain, something in common for a common absence, the authority that channels all the breaks-flows into one and the same locus of one and the same cleavage: the detached object, the phallus-and-castration, the bar that delivers over all the depressive subjects to the great paranoiac king. O signifier, terrible archaism of the despot where they still look for the empty tomb, the dead father, and the mystery of the name! And perhaps that is what incites the anger of certain linguists against Lacan, no less than the enthusiasm of his followers: the vigor and the serenity with which Lacan accompanies the signifier back to its source, to its veritable origin, the despotic age, and erects an infernal machine that welds desire to the Law, because, everything considered—so Lacan thinks—this is indeed the form in which the signifier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unconscious, and the form in which it produces effects of the signified in the unconscious.* The signifier as the repressing representation, and the new displaced represented that it induces, the famous metaphors and metonymy—all of that constitutes the overcoding and deterritorialized despotic machine.)
能指 (符號的語音抽象) 「超編碼」了所指 (概念的圖像表徵, 我認為他們覺得這在某種程度上更真實或更真確) , 這被描述為「帝國主義的」, 或類似暴力的結構主義式任意規則制定, 並營造出這樣一種氛圍:一串根本無意義的字母的意涵受到了監控?彷彿有法律規定似的, 其意義最終只被重新導向最初的「所指」 (那個實際的概念) , 而這個「所指」如今, 在延伸之下, 已變成了一座「空墓」。我們同樣可以輕易地論證, 書寫從來不可能是任何事物的真實再現, 而通過口語傳達的語言更為自然, 且歷史悠久得多。它是構成我們人性的核心部分, 因此, 除了他們自己所建構的「圖像性」 (graphism) 概念之外, 拼音文字並不比象形文字更為任意。但我認為, 他們所在乎的是要完全擺脫「再現」 (representation) 模式, 轉向一種「生產」 (production) 模式。就像漢字中, 有些字能「生產」出其所再現的效果——尤其是有「心」部的字, 例子很多:
- 忘 (忘記/忽略) 上面是意指「亡失」的部件。
- 忍 (忍耐/心硬) 上面是「刃」。
- 愁 (憂愁) 上面是「秋」, 而「秋」本身是「禾」 (莊稼) 與「火」的結合。
它們是直接生產或喚起思想的圖像。在漢字之外, 我認為表情符號 (emoji) 是一個很好的對照, 有助於理解這個概念, 因為表情符號的理解無需文化權威的認可, 它本身就是如此。普世皆然。因此, 只要它足夠直觀或清晰, 就能夠超越單一的文化或國家。漢字則以一種更抽象的形式做著同樣的事,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國家的語言即使來自完全不同的語系, 過去也曾使用文言文來相互交流和書寫。由於漢字的象形源於數千年的雕刻與手寫, 為了讓「生產」這一方能順利運作, 讓你得以詮釋, 仍然需要一個「權威」來決定某個抽象的筆劃代表某個概念。表情符號則不太有這個問題——它以一種「完美」的數位形式存在。在這種誤譯的過程中, 許多許多漢字已與其原始圖形之意完全脫節 (例如「我」, 我稍後會談到) 。這個計畫的一部分, 就是想以某種方式修正這一點。德勒茲與迦塔利並非將拼音書寫的問題描述為能指化本身, 而是音素化將「符號」的皮剝下並高掛起來的方式。
藉此, 德勒茲與迦塔利邀請我們想像一個「非能指化」 (A-signifying) 的正寫法系統會是什麼樣子。
中國語言的普通話化
理論上, 「普通話」 (被重新脈絡化為「通用語言」, 即「華語」) 這個概念, 可以被理解為一場文化滅絕。廣泛而系統性地審查地方語言, 尤其針對兒童——卡通不准使用普通話以外的語言播出, 兒童在學校說母語會受罰, 電影中的角色若要使用其他漢語方言, 就必須強化他們未受教育的刻板印象, 等等。關於普通話席捲世界的速度, 我們可以參考一個背景:甚至毛澤東本人在1950年左右時都不會說普通話。他說的是湖南話。儘管我說了這麼多, 我完全理解他們當時的目標。在那個年代, 實現全民識字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漢字是出了名的難學, 即使在標準化後的今天依然如此, 而當時大多數人無法讀寫。我認為, 如果沒有為了建立統一的通用語, 而強制抹除無數其他語言, 中國或許無法成為今日的經濟強權。口語普通話相較於其他漢語方言相對簡單, 而教導兒童文言文 (當時幾乎與日常口語完全脫節) 更是難以想像。
今天很難想像, 但在當時所有語言改革正在進行的年代, 這是一個極大的問題, 以至於即使在創造了簡體字以助書寫後, 毛澤東仍堅信整個漢字系統「終將」需要被廢除——據說這件事最終沒發生, 是因為史達林說服了他。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知的「中文」的由來!至今仍是世界上任何人, 甚至是中國人自己, 最難學習的文字。
為何如此困難?
如果你還不知道, 那是因為漢字的書寫與詞語的發音之間幾乎沒有可靠的關聯。漢字類型繁多, 有些只是象形圖, 但大多數也帶有聲旁。這個系統在許多例子中運作得相對可預測, 例如與「馬」 (mǎ) 相關的字:嗎 (ma) 、媽 (mā) 、碼 (mǎ) 、罵 (mà) ;或與「門」 (mén) 相關的字:們 (men) 、悶 (mèn) 、捫 (mén) , 發音都是「men」。但更多時候, 這些聲符是沿襲自中古漢語, 如今已過時或變得非常抽象 (例如「旁」páng 用「方」fāng 作聲旁;「韓」hán
折衷方案
在我看來, 最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是, 將拼音系統與語素文字系統的優點結合起來。用一套真正的字母取代所有不一致的聲旁, 同時保留旁邊那些美麗的象形部件。我決定使用韓文的諺文 (Hangul) 來協助這個計畫, 因為它是另一種排列成方塊的文字 (不單單只是因為它真的很酷) 。
烹製過程
過程其實很簡單, 我只需要重新改造並調整韓語的諺文系統, 使其符合普通話的音位。
Initials | Finals | ||||
---|---|---|---|---|---|
拼音 | 朝鮮글 | 拼音 | 朝鮮글 | 拼音 | 朝鮮글 |
b | ㅃ | a | 아 | ia (ya) | 야 |
p | ㅍ | o | 오 / 워 | iao (yao) | 야오 |
m | ㅁ | e | 어 / 으어 | ian (yan) | 옌 |
f | ㅍ | ê | 에 | iang (yang) | 양 |
d | ㄸ | i (-i) | 이 / 으 | iong (yong) | 융 |
t | ㅌ | u | 우 | ua (wa) | 와 |
n | ㄴ | ü (yu) | 위 | uo (wo) | 워 |
l | ㄹ | ai | 아이 | uai (wai) | 와이 |
g | ㄲ | ei | 에이 | uan (wan) | 완 |
k | ㅋ | ui (uei) | 웨이 | uang (wang) | 왕 |
h | ㅎ | ao | 아오 | ueng (weng) | 웡 |
j | ㅉ | ou | 오우 | üan (yuan) | 위안 |
q | ㅊ | iu (iou) | 이우 | ||
x | ㅅ | ie | 예 | ||
zh | ㅉ | üe (yue) | 웨 | ||
ch | ㅊ | er | 얼 | ||
sh | ㅅ | an | 안 | ||
r | ㄹ | en | 언 / 은 | ||
z | ㅉ | in | 인 | ||
c | ㅊ | un (wen) | 운 | ||
s | ㅅ | ün (yun) | 윈 | ||
y | (See Finals) | ang | 앙 | ||
w | (See Finals) | eng | 엉 / 응 | ||
ing | 잉 | ||||
ong | 옹 |
請注意:
- 韻母 -i 在多數情況下轉寫為 이 (i) (例如:li -> 리) 。但在聲母 z, c, s, zh, ch, sh, r 之後, 它會發成一個音節輔音, 寫作 으 (eu)。例如:shi -> 스, zi -> 쯔。
- 韓語, 與我從小接觸的華南口音很像, 並不區分齒音 (z, c, s) 、翹舌音 (zh, ch, sh) 和齦顎音 (j, q, x) , 因此在此將它們合併。
困難之處在於, 要弄清楚每個字裡的哪個部件是聲旁。我又不是從古中國活到現在, 所以這部分我得逐一查詢「漢英橋」 (Yellowbridge) 字典或維基詞典 (Wiktionary) 。這過程可能真的很「呃」 (bleh-ifying) , 但直到大型語言模型 (LLM) 完全取代我們之前, 我也只能手動進行。最後一步, 就是建構出諺文, 並用它取代原來的聲旁!
我對這個想法的初衷, 是為了讓漢字能免於未來任何語音變遷的影響, 並使其更容易被任何使用漢字的語言所採納。我稱之為「훈鬼骨티 シ한字」 (Huoonty Hantze) 。「魂」 (hun) 意指靈魂/不朽, 諷刺的是, 它自己的聲旁「云」 (現在讀作 yún) 也已經過時了。
這是我用《世界人權宣言》第一條進行實驗的結果, 該條文常用於在 Omniglot 網站上展示各種文字。「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並應以兄弟關係的精神互相對待。」以及《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一份手寫草稿
顏文字化
將這樣的想法數位化 (如果你願意, 可以稱之為「加速主義魂體化」) 將會是個難題, 但我仍有幾個點子。我可以製作一套字體, 但其用途會非常有限, 且可能要花上一輩子的時間來創造 (但我可能還是會去做, 如果做了, 我會記錄一些很酷的字源學發現) ;或者, 使用一個利用現有諺文統一碼 (Unicode) 和漢字部件的系統, 例如上面寫的「應」 (yīng) 可以表示為「인心」, 而非擠在一個方塊裡……像韓文一樣, 可以重新引入空格來分隔詞語。最近一項針對普通話的研究也顯示, 在詞語間加入空格有助於參與者提升閱讀速度。當然, 這也忽略了一個事實:在這種語境下, 什麼才算是一個「詞」, 至今仍有爭議。這樣做還有潛力讓某些字在縮小時, 降低密度, 變得更易讀。儘管我力挺繁體字 (因為簡體字的抽象化, 常有踏入能指化領域的傾向) , 但在 360p 畫質下, 作為加粗的嵌入式字幕, 它們有時確實難以閱讀。這種對漢字的解構, 也為現代發明詞彙和新詞開闢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從國家標準化的疆域中, 重新帶回創造力。
有些部件單獨存在時看起來很孤單, 且會產生奇怪的空隙, 可能被誤認為是空格, 所以我們可以從任何地方借用一些外觀相似的符號, 特別是當那個部件缺乏統一碼支援, 或根本沒有「完整」版本時。在「完整」字 (如「水」) 本身仍被廣泛單獨使用的情況下, 用一個相似符號來代表部件能提供更高的清晰度:
- 氵 = シ / 水
- 辶 = え / 辵
- 宀 = ウ / 𰃦
以此類推……
《世界人權宣言》的數位化版本看起來會像這樣:
人人 生而 自由﹐째土 尊吅얀 わ헤 木뛴利 上 一律 平竹등。他イ믄 貝푸有 王리心싱 わ헤 良心﹐並 心잉 以 兄弟 門관イ시 の 精神 互相 對ㄔ대。
我們還可以更進一步, 嘗試對漢字進行一整套全新的詮釋, 例如:
好的, 這是最後一部分的翻譯。這一段充滿了非常個人化、帶有網絡迷因 (meme) 色彩的語言風格, 以及對文字符號的獨特情感詮釋。在翻譯時, 我會努力捕捉這種俏皮、反叛且充滿創造力的語氣, 同時確保其核心論點的清晰度。
窝/窩 - 脾氣古怪的「我」
我喜歡用「窝/窩」來代替「我」, 因為它看起來更像一個人。用簡體字的「窝」, 它看起來像一張臉, 鼻子是 ૮ ,◕ ﻌ ◕ა 那種, 還帶撇鬍子。而繁體字的「窩」, 可以同時用來表達不滿, 這得感謝它上半部很像「囧」這個痛苦表情符號……只是它們戴了頂小帽子「宀」。例如:
- 窩餓死了! (囧)
- 窩覺得牛肉麵最好吃の~ (:3)
- 窩想你 (囧)
- 窩の丈夫好可愛喔 (:3)
- 窩ゐ你瘋了 (囧)
- 窩ゐ你瘋了 (:3)
在書寫時, 我更喜歡把下面的「咼」換成一個「骨」的身體, 但中文字的統一碼有其極限 (有時我真希望我們能像諺文那樣組合漢字) 。「我」字其實是一個古老的象形字, 描繪的是一排劍刃組成的屏障之類的東西, 這很酷, 但我發現, 僅僅因為音近就把它挪用為史上最常用的代名詞, 實在是缺乏創意。這太不「非二元」 (non-bidenary) 了。「窩」這個字在中文後諷刺 (post-irony) 網絡圈子裡已經被使用和認可了, 它在語音上被當作一個更懶散、更隨便的「我」, 因為它沒有聲調。我在此概述的許多想法, 其實就是對那些現存的、如「火星文」這類去疆域化框架的探索。
の - 所有格的「的」
這個算是信手拈來的成果, 因為它已經被廣泛使用, 甚至在香港得到了法律上的承認。根據我的理解, 它是注音符號「ㄉ」的草書寫法, 但也可能是因為日文的「の」用法相同。「的」字對於試圖從語素圖像角度理解中文書寫的人來說, 一直是最令人困惑的漢字之一。它 99.9% 的時間被用作所有格助詞「de」, 但因為它和「我」一樣是作為音符被借用, 這個字本身暗示著它與光有關——「白」是白色, 「勺」是一個裝著東西的勺子。當它讀作「dì」 (而不是 de) 意指「目標」或「清晰」時, 這就完全說得通了, 但在其他情況下……就沒那麼合理了。
草書
說到草書, 我們能使用的草書字體, 仍然是日本文化所獨有的, 這得感謝他們將快寫體採納為平假名。讓我們好好利用我們所擁有的吧。我們不能讓他們獨佔所有樂趣, 我的意思是, 為什麼日本人可以用草書字, 但我用的時候你們卻叫我叛徒。我不是要給我婆婆帶來二戰的創傷回憶, 但也不是我的錯, 是科技扼殺了書寫的奇思妙想。咳咳……總之, 草書字很多 (如果算上變體假名 (Hentaigana) 的統一碼就更多了) , 但這些似乎是辨識度最高的:
- ゐ - 為
- ふ - 不
- わ - 和
- や - 也 (個人覺得這有助於我區分「也」和「世」)
- も - 毛 (區分「毛」和「手」)
文言文與跨語際實踐
使用文言文來代替更現代的普通話, 帶有更高程度的普適性。例如, 「我們」這個詞, 複數標記「們」可以被其更古典的同義詞「等」取代, 這樣一來, 它與韓語漢字 (我等 - 무리) 、日語 (我等 - われら) 以及客家話 (𠊎等 - ngai den) 等各種漢語「方言」就更為一致。如果我們繼續以代名詞為主題, 會發現「你」也可以用其古字「尔」代替, 所以「你們」就成了「尔等」。我認為「你」根本不需要「人」部……反倒是「等」這個字, 肯定會與它的其他意思混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可以把「人」部給它 ->「𠎬」。雖然「𠎬」存在於統一碼中, 但它幾乎完全沒被使用, 所以在某些設備上可能無法正常顯示。談到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展區的罕見字, 其中許多都相當不可思議。「𠀝」是一個會意字, 上面是「下」, 下面是「上」, 是「空」的異體字。「𠀊」是吳語中「大」和「小」的合體。我也發現某些字的變體就是比較合理, 像是「髙」代表「高」, 因為它有個梯子。
在其他語言中的應用:
如我先前所暗示, 這個計畫旨在提供一個超越普通話用途的、看待漢字的新方式。在此之前我只是以普通話為例, 因為它是目前漢字最廣泛的用途。同樣的方法論也可用於所有具備文言文背景的其他語言——韓語、日語、越南語;或其他漢語族語言 (也就是所謂的「中國方言」……這很政治, 也與本文開頭所談的有關) ——粵語、福建話、客家話等。
韓國和越南都已停止在官方教育課程中教授漢字, 這很大程度上都是殖民統治造成的。日本對韓國的佔領導致韓國識字率暴跌, 而佔領結束後的韓國, 逐漸將漢字與日本帝國主義聯繫在一起。因此, 專門使用諺文的韓文報紙變得更受歡迎, 並最終成為了現狀。而在越南, 基督教傳教士和法國人則徹底毀了所有人的「字喃」 (Chữ Nôm) 。
除了傳統因素, 也可能存在實際原因。在 Schwar 關於漢字 (Hanja) 的影片 中, 他解釋了漢字在韓語中的突然消失, 如何導致許多詞彙在書寫上變成完全相同的拼音形式, 以及在需要精確性的官方文件中, 漢字至今仍與諺文結合使用, 只是頻率低得多。這又是另一個絕佳的例子, 說明能指僅憑其易用性就「超編碼」了所指。歷史上, 漢字的讀音類似於日語的漢字音讀。在這種安排下, 兩者只能擇一。但我所要求的, 只是讓韓語在保留完整拼音方塊的同時, 將語義符號帶回他們的詞彙中。他們已經解決了空格的使用問題, 所以在實踐上, 他們比東亞其他地區領先得多。
此外, 單純從美學角度來說, 我總不能是唯一一個覺得韓文混寫看起來超帥, 並希望它能回歸的人吧。
至於越南, 「字喃」若要以其原貌回歸, 將會非常困難。他們的字結構相當複雜, 經常像中文書寫一樣添加聲旁。由於「字喃」從未被標準化, 這些聲旁導致了大量不一致的變體。最重要的是, 許多「字喃」特有的字純粹是表音的, 用來表達越南語特有的詞綴, 如我前面所說, 這會讓人混淆哪些部件是象形, 哪些是表音的。這裡又是 Schwar, 他示範了越南語的表音字在「字喃」中是如何運作的。
對於這兩個國家, 「魂體漢字」 (Huoonty Hantze) 可以創造一個舒適的中間地帶, 讓他們重新連結被遺忘的文化與傳統。它將使韓文混寫對韓國人來說更容易學習和上手, 並為越南語標準化聲旁。
如果你一直跟著我的思路, 你大概能想像到這套系統應用於其他漢語族語言的可能性。巧合的是, 福建話與韓語有著一套非常相似的口語音位, 而且其識字率也同樣堪憂。我的祖母, 福建話是她的母語, 至今仍真誠地相信「沒有辦法把它寫出來」。嗯, 她錯了, 但沒錯, 它就如你所預期的那樣「困難」 (至少對我來說) , 其混亂程度與「字喃」相似:
這就是它看起來的樣子。超酷的。
我曾猶豫是否要提及福建話, 因為圍繞它的討論很複雜, 且重心都放在如何讓福建話存續下去, 無暇顧及改革傳統書寫系統, 鑑於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台灣已瀕臨滅絕。我祖母的母語是福建話, 當被問及如何書寫時, 她只會回答「寫不出來」。我的父母也是福建話使用者, 情況亦然。我只遇過一個能讀福建話的人, 當我發現她識字時, 我完全驚呆了。渡渡鳥的影像在我眼前一分為二。她說她小時候是看帶字幕的福建話連續劇學會的, 那個台灣電視頻道現在已經停播了。在這種絕望的情況下, 許多人主張, 像「白話字」 (Pe̍h-ōe-jī) 那樣, 用拉丁字母來標準化福建話可能是理想的選擇。我甚至認為, 對於受英語和馬來語教育的普通馬來西亞人來說, 「白話字」過於複雜和 convoluted。但值得注意的是, 也存在一種「白話字」與漢字混合的書寫系統, 對大多數馬來西亞華人來說, 這比純「白話字」易讀得多, 但他們仍會把它當作普通話來讀, 因為未經「魂體化」的漢字無法保留福建話特有的發音。它看起來像這樣:
諺文與魂體化的方案是如此顯而易見, 我甚至都懶得指出來了。
無論如何, 希望另一位「語言宅」 (linguacel) 會覺得這很有趣!